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财经故事> 春节财经电影赏析篇十《解构企业》

春节财经电影赏析篇十《解构企业》

2022-05-30 00:25:07

本片以深入浅出的手法,从现代企业的本质、演变、冲击和可能的未来四个方面,批判性地揭示了现代企业所隐含的内在运作、发展历史、其所带来极具争议性的冲击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

通过该片的视角与立场,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企业,了解企业。

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商业的思考,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反思。

本片也是很多商学院推荐必看商业经典影片之一。


英文名:The Corporation

中文名:解构企业 

导演:Jennifer Abbott / Mark Achbar 

类型:纪录片 / 历史 

片长:145分钟

上映时间:2003年9月10日 

对白语言:英语

字幕:中文字幕

演员: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麻省理工学院教授,《9-11》、《媒体操控》作者

麦可•摩尔(Michael Moore),独立导演兼作家,《华氏九一一》制作人

娜欧蜜•克莱恩(Naomi Klein),《No Logo》、《破窗》作者

霍华德•津恩(Howard Zinn),《美国人民的历史》作者

范达娜•席瓦(Vandana Shiva),印度生态学家暨种籽运动者

米尔顿•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共同演出:7位执行长、3位副总裁、2位告密者、期货交易,与商业间谍

特别客串:FBI首席精神分析师

获奖纪录

本片荣获2003年IDFA评委会特别大奖、2004年圣丹斯Sundance电影节世界电影World Cinema单元-纪录片大奖在内的26项国际大奖以及10项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影片简介

本片是制片兼导演马克•阿克巴(Mark Achbar),根据乔尔•巴肯(Joel Bakan)的《企业的性格与命运》(The Corporation: The Pathological Pursuit of Profit and Power)拍摄而成。

这部145分钟的纪录片耗时6年完成,其中40名受访者,包括左翼倾向的心理学者与美国头号异议份子,分析了现在一些具规模的国际集团怎样不平等地利用地球资源、剥削第三世界的劳工、破坏当地的天然资源,并以金钱为首的宗旨下忘顾消费者的生命、以权利把恶行遮掩。

在影片开始,导演采用了‘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的诊断标准,对各大企业进行“人格”检测。

结果如下:

  • 对他人感受无动于衷:伤害劳工

  裁员、打压工会、厂房火灾、血汗工厂

  • 无法维系长久关系:伤害人体健康

  危险产品、有毒废料、污染、化学合成制品

  • 罔顾生物安全:伤害动物

  破坏栖息地、工业化畜牧、活体实验

  • 无法产生罪恶感:危害生物圈

  森林皆伐、排放二氧化碳、核废料

  • 无法遵守社会规范与法律

  罗氏药厂违反反托拉斯法令,罚金5亿美元

  艾克森美孚公司因漏油事件,罚金1.25亿美元

  奇异公司诈欺联邦政府,罚金950万美元

  雪弗龙石油违反环保法令,罚金650万美元

  • 不诚实:为了利益一再说谎欺骗他人

  橘剂、基因重组牛类生长激素

  “人”格异常诊断结果:精神变态

《解构企业The Corporation》 上集


《解构企业The Corporation》 下集



影评(摘自网络)

本片是制片兼导演马克•阿克巴及剪辑珍妮弗•阿巴特,根据Joel Bakan的著作《企业解构:追求利润和权力的病理学》拍摄完成。

回顾企业团体过去150年以来的发展过程史,不管是在法律定位上或学术理论里,将企业团体视为法人的观点已逐步取得其强势的正当性,如同自然人一般可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且受到宪法的保障。导演运用讥讽的叙述手法,在影片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透过心理学家Robert Hare,试图以世界卫生组织及DSM IV(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的诊断标准,来判断这些财团法人或大企业极可能是罹患了精神疾病,征状有不关心其它生物的感受、人际关系不持久、漠视他人安危、为自我利益而持续诈欺、无焦虑及罪恶感、。然而,在这个全球化所向披靡的时代,具有这些人格特质的跨国企业竞相掠夺,撤底的冲击了整个环境、儿童、媒体,乃至基因,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风险。

这部145分钟的影片耗时6年完成,其中40名受访者,包括左翼倾向的心理学者与美国头号异议份子Noam Chomsky、《NO LOGO》与《Fences and Windows》的作者Naomi Klein、历史学者Howard Zinn, Moore;现任或曾经任职于能源业、医药业、制造业、广告界等的CEO与高阶主管、企业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诺贝尔经济学得主Milton Friedman、商业间谍Mark Barry等等。导演特意将摄影机隐藏在镜子背后,让受访者得以安然自在地貌似直接面对着观众畅所欲言。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当皇家荷兰/壳牌(Royal Dutch/Shell)前董事Sir Mark Moody-Stuart与他的妻子招待着前来抗议的Earth First异议份子,,另一边厢, the Movement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Ogoni People的作者Ken Saro Wiwa(注)与8名同伴遭奈及利亚军方处以绞刑 ──没有罪恶感。仰或,日用品经销商Carlton Brown在911事件发生之际,仍盘算着黄金的市价起落 ──没有罪恶感。媒体与广告则是另外一种企业藉以影响人们的心理欲求投射到消费行为的手段之一,譬如广告商针对儿童制作更多的广告以更有效率的促进产品销售,或是像激起对品牌的拜物过程等等。

片中也分析了许多狗屁倒灶见不得光的案例:著名的跨国企业Monsanto.将rBGH注入乳牛体内,促进新陈代谢以使得牛乳更丰,然而这种合成的荷尔蒙因含有致癌物质而在欧洲及加拿大地区是禁止使用的,美国福斯新闻网的两位记者Jane Akre和Steve Wilson试图透过媒体揭发此事,却被来自Monsanto与福斯新闻网高层内部施压,光是报导就被要求修改了达83次之多。另外,橘剂(agent orange)对人体及整个地球所带来的危害,Monsanto是矢口否认他们知情。蓝色巨人IBM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将所生产的打孔卡系统(punch-card ,;卡片详尽的记录了处置的状况及各种处决的方法,更不用说,那个时代的计算机系统必须由IBM的内部工程师亲自安装。企业那只看不到的手更逐渐伸入东南亚、拉丁美洲或非洲各第三世界国家,血汗工厂林立,、劳工权益及破坏当地生态这些都是事实,像是将耕作物植入基因,使得再生产变得不可能,必须持续向企业购买种子。Bechtel 公司甚至影响了玻利维亚政府,将水资源私营化,在这儿储存雨水是被禁止的,彻底推翻了公共财的概念……这场资源争夺战已经延烧到生物体内,乃至人类基因。

当然还是有少数社会责任与良心发现的企业家,Interface Carpet的CEO Ray C. Anderson坦承企业的掠夺本质,已经为地球带来的一触即发的危机,他花了14亿将公司改组以便符合永续经营的概念。全球化的无限扩张也引来了反制作用,最具象征意义的首推1999年11月30日在西雅图的抗议事件,起因是世贸组织法庭打算推翻保护濒临绝种动物环保法,这在全世界掀起了接踵而来的抗争行动,形式各异但目标一致。

企业团体无所不在的环绕在我们的周围,它已经不再只是那个具有法源地位的个体,而是一只被豢养的怪物。

注:壳牌、。壳牌自60年代起在非洲奈及利亚的Ogoni省大量开采石油,造成当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和传统小区崩溃。当地少数部族在族长Ken Saro Wiwa的带领下反对壳牌继续开采。 1995年11月10日,Ken Saro Wiwa、另一名领导John Kpuinen以及其它6人被当地政客杀害。当然,若Ken Saro Wiwa不是令西方瞩目的奈及利亚作家,这宗丑闻不会轻易被揭发。

解构企业:提着公文包的恶魔 

十九世纪末,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通过了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明订保护个体财产与生命不受他人与政府威胁,然而这条原意是在保护解放黑人奴隶的法案,却被当时的企业律师加以延伸而套用在别处,高喊着「企业也是人!」于是法人的概念就此催生。这场丧生六十万人的血腥内战,最终得益者却是数百个新兴企业。这群「法人」拥有买卖不动产并提起诉讼的权利,却与活生生的人类不同、没有所谓道德良知的既定概念,也毫无信念理想,只关心股东的商业利益。

「他们」信奉的唯有财务报表上的每季盈余营利,而以营利为终极目标这点甚至明文记载在法律条文中,相对来说企业却毫不需要对公众利益效忠。正如英国瑟洛男爵所言:「他们没有灵魂可以救赎,也没有身体可以监禁。」

通过本片带领观众一同走过百余年来企业发展至今日庞然巨兽规模的历史,从工业时代采矿时如何利用蒸气机器来提高产值效率,一直讲到现今微芯片与半导体雄霸的科技时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