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财经故事> 今夜不设防 | 在财大,我也曾因专业低下了头

今夜不设防 | 在财大,我也曾因专业低下了头

2022-05-15 19:47:54


 “同学,请问你是什么专业啊?”

“物流专业。”

“啊,还有这个专业啊,是负责送快递的吗?”


“同学,请问你什么专业啊?”

“电子商务。

“哦哦,毕竟现在淘宝天猫那些挺火的。”

 

上了大学以后,不论何时,在校内新认识同学的时候总是不可避免地提到,而面对新朋友善良友好的询问人畜无害的眼神哪怕内心有千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也只能挤出一个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物流=送快递的,

电子商务=开淘宝店的,

保险=卖保险的,

会计=算账的,

旅游管理=做导游……


大学里面学科众多,而在非综合型财经大学,专业划分相对综合型大学更加细致具体,也使得不同专业的同学对其他专业的具体定位了解不深,只能单单凭着专业名字来揣测专业内容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像从高中文理分科开始,许多人便耳濡目染地认为选理是对学习能力的肯定,选文意味着逃避。对一些理科生而言,文科代表着“死记硬背”“费笔但是不费脑”。可是,人文学科真的无趣吗?许多人不了解的是,在理科生理解物理化学原理的同时,也要阅读大量社科类书籍以扩充知识面;在他们在运用原理去解烧脑的难题时,也要根据题目材料去思考一件事的成因与影响、一个时代的发展与兴衰……



有些时候,我们推崇理科而拒绝文科,是因为从未真正感受过人文学科的魅力。老师以“划重点”的方式随便讲讲,学生也抱着“副科”的心态随便应付。进入大学之后,文理科之间的大战并没有停火,而是悄悄转战到更多不同专业类型之间相互碰撞,愈演愈烈。

 

太多的偏见与不理解源于不了解。但人们总是习惯了对自己并真正接触过的事物妄加评论,而不去思考是因自身生活经历欠缺带来的“不了解”才产生了偏见。

 

而在财大,相比起因为专业名称而遭受误解的财经商务类专业,财大的“少数派”——非财经类专业的同学们更是常常被气得想打人。


 ☟


“我是经贸外语学院的。”

“那你肯定考虑转专业吧?现在谁不会说英语?”

“我是人文学院的。”

“这能学啥?还是赶快转专业啦。”

 

比起被误解成淘宝店主卖保险算账做导游的微妙的尴尬气氛,非财经类专业的小伙伴遭受到更多是赤裸裸的暴击。七大姑八大姨,学长学姐,甚至是同级,都会明里暗里提醒你转专业,多多考虑人生与前途,金盆洗手,转个热门专业,重新做人。甚至在一个学院内部,都有着暗搓搓的∞攀比链∞,双语班好于普通班,普通班好于某某班……



可是……如果这就是我真正喜欢的呢?


外语和人文,如果这就是我以后真心想走的方向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仅因为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来到西财读了非财经类专业,我就应该因为西财的金牌专业而改变我的爱好与方向吗?

 

而那些人,读着所谓的强项专业,或者以为自己了解评判各个专业优劣的依据,就有资格对他人所学嗤之以鼻,对他人所爱任意嘲讽吗?哪怕起初是为他人着想的善意,但在说出口的一瞬间,也会变了味。


的确,作为一个财经类大学,西财是以其优秀的财经类专业作为特色与王牌。但她的名字始终是西南财经大学,而不是西南财经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大学之格局,正在于其海纳百川,在于其赋予不同个体的包容性和可能性。若不能尊重他人的爱好与选择,不能接纳和欣赏与自己不同的个体,那么,或许专业知识能将其武装成“天才”,但人格的缺憾将永不能使其成为“人才”。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不同的专业,学校的有限资源分配略有倾斜,平台各色各异,氛围也有差别。如若喜欢财经方向,那就努力转到喜欢的专业;如果喜欢现专业,只要你愿意去发现,愿意去挖掘甚至创造,机会总是无处不在。并不是读了王牌专业就一劳永逸,也不是读了非王牌专业就困难重重。比起专业,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还有遵从自己的心。



不同的专业亦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想要的未来终究是成长于自己的手上,而不是别人的眼里。


若只是人云亦云,强行要用自己对前途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大概也不够成熟吧?


而随波逐流,盲目选择最热门的而不是最适合自己的,大概也不会快乐吧。

 

不论读什么专业,你都是西财学子中的一员。正因为有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兴趣爱好,才成就了西南财经大学,而非财经专科培训学校。也正因为人的多样性,才成就了丰富的社会,而非流水线的工厂。



所以,抬起头来,那个坚信“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你,才最最可爱。



 


西财青年通讯社

出品


责任编辑 \ 钱瑶 曲晓晴

执行编辑 \ 梁诗卿 刘顺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