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财经故事> 《中国财经报道》,写给2017......

《中国财经报道》,写给2017......

2022-07-15 18:08:28









(向上滑动启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财经报道》写给2017 

 


2017你好!

 

不知不觉,咱俩认识也有364天,不用翻看什么日历,单凭身边这迎接2018的氛围,我知道,明天你要走了,而我,留不住你


跟你们这些“时间”的约会最是让人无措,初识时总觉得365天是极其漫长的四季,但往往还没来得促膝长谈,就得面对现在这种不可重逢的送别


古人临别以帖赠言,而今天,我作为一个电视节目,绘制一份五彩的收获当作礼物赠予你。我说的五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黄、青、白、红和黑色,而是2017年12月,我们一起用影像一起记录过的几种颜色、几则故事,几个瞬间。


红海滩边的新商机


咱们在12月的第一个约会是从辽宁的盘锦开始的。


深秋的辽河旁,草长莺飞,纵然红海滩、丹顶鹤让人神往,但作为深度调查节目,我的关注点在这里的粮食上。


民以食为天,粮满仓、谷满垛,手里端着自己的粮食,这是不变的坚持!

 

 

辽宁盘锦金色的水稻,这还只是当地农民收入的来源之一,真正让他们赚钱的是金色稻穗之下,黑黑的稻田蟹,蟹稻共生,生态农业,农民收入来源交叉升级。

 


老郑家有180亩稻田,每亩地里都养着螃蟹。


他家的螃蟹拿在手里明显看出个头不大,老郑管它叫扣蟹,属于小蟹苗。



三个月前,这些扣蟹还是比芝麻更小的蟹苗,老郑把100斤蟹苗撒进了水稻田,一斤大约12万只。长了三个月,眼前这一大片水稻田里少说也有1000万只扣蟹,三个月大的扣蟹算是螃蟹的青少年时期,而螃蟹真正成年是长到2岁,方能端上餐桌。

 


养扣蟹,老郑不用担太多风险,可赚的钱却很可观,一亩地里螃蟹比水稻还赚钱。


种水稻,老郑每亩地能赚200块钱,180亩能收入将近4万元,但养稻田蟹就不一样了,光是卖扣蟹,就能卖30万,除去8万元本钱,卖这水稻田里的副产品扣蟹,老郑一年就净赚20多万。



老郑的稻田蟹虽说赚钱,但也无法在全国复制,依靠水稻赚钱的人们也在2017年这个年份里迎来了新的市场机会。


稻田里的金银时代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的水稻又开始收获了。


 

晒稻谷,降水分,这是稻米入仓前最重要的一环。持续一周的大雾让老肖的晾晒窝了工。


今年这稻子收下来就比往年的含水量大,老肖夫妻俩得赶紧把场院里的稻子摊开晾晒。



湖北的水稻分两季收获,一季是7月收的早稻,一季是10月末收的晚稻,但今年晚稻在收割前赶上了连续20多天的降雨。脚下的稻谷是老肖第一批收割下的,稻谷里这些黑色的颗粒是发霉的谷粒,这霉粒是晒不干的。老肖还有剩下80亩水稻田没有收割,稻穗上也随处可见这样的霉粒。



老肖听说现在烘干厂不仅能快速烘干,还可以帮他解决掉这些挂在稻穗上的霉点,烘干的费用是一斤5分钱,老肖一年的产量大概在5万斤左右,今年光是烘干这一项,他就要多支出2500元左右。



付了烘干费,老肖就可以把自己的稻谷免费储存在烘干厂。烘干塔后院的仓库里,已经装满了帮周边农民代储的水稻。粮食放在这,农民减少了仓储的成本,降低了存粮的风险,烘干厂之所以愿意这么做,因为他们能够拿到国家的惠农政策补贴。

 


过去,国家对种粮农民的帮扶政策都是用最低收购价、临储收购等形式解决,如今,在市场化的前提下,调动产业链上现有的粮食企业资源,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国家会给“五代”企业一定的资金扶植,这是2017年的一项粮食新政策,仅在湖北,就有3亿元的国家补贴,但这资金拨给谁,有严格的标准,最终还是看谁能真正解决农民的难题、同时又保证消费者食品安全的,这是国家落实“优质粮食工程”的重要一环。

 

红红的辣椒升级记

每年这个时候,福顺镇的黑土地都会被一片片红色覆盖,这是当地农民晾晒辣椒的季节。


晾晒是为了更方便辣椒的加工和运输,从2000年开始,这个小镇的辣椒就已经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这里辣椒种植历史几十年,如今,这里的种植辣椒的面积在减少,但辣椒的贸易量却是逐年增加,但是,一年几个亿的辣椒食品级贸易量已经不能满足这个小镇里的人们,怎么做大做强,不在低端产业里转圈,是秦立峰最近一直在琢磨的事情。



辣椒除了吃,还能做什么?

秦立峰拿出了六种辣椒,不仅辣度、色价不同,用途也各不相同,他准备在基地里大量实验种植。


不依靠单纯的食品加工,红色素、辣椒树脂,甚至做催泪瓦斯的辣椒碱,小辣椒也在发挥想象不到的大用途。



除了红彤彤的辣椒,这一个月,我们还一起经历了白色的芦苇、金色的中草药,太多的记忆,我就不一一复述了。

说了这么多,写了这么多,其实想告诉你,在2017这个年份里,咱们配合很是愉快,也不负这一年的相伴,你的行程里有我的身影,而我也用影像记录这一年的辉煌中


这是我作为《中国财经报道》的样子的最后一次亮相,写这样一封信给你,也是希望你跟2018交接时,帮我转告,在他来之时,我已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深度财经,名字变了,但初心未改。


20岁的《中国财经报道》,归来仍是少年,老时间、老地点,就在央视财经每周六晚21:45分《深度财经》,2018我们不见不散!

 

《中国财经报道》

2017年12月30日书于北京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本文编辑:乔瑞琪(实习)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正在进行时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让我们听见你的声音!




“阅读原文”,为你的美好生活发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