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市场预期> 黎瑞刚:我相信财经资讯一定是巨大的金矿

黎瑞刚:我相信财经资讯一定是巨大的金矿

2023-06-05 09:59:46

          很高兴今天晚上跟大家在这里见面。我是两天前跟晓鹏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聊了一下,他跟我说今天有这个论坛和聚会,希望我能够作为投资方一起参加,跟大家说几句。


今天在座的很多大佬,差不多都是华尔街见闻的用户。我进入投资领域还是根底很浅,短短几年的工夫,而且在一个相对垂直的领域开始做投资,侧重于战略投资和运营。


晓鹏给我写了一个Email,希望我讲讲故事,怎么看中了华尔街见闻,希望更多从个人的体会说起。这个我倒是可以说说。


刚才晓鹏也介绍了,我做华人文化之前,担任了上海文广SMG前后十几年的总裁。其实在这之前我有一段不长的时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可惜我当时没有学完,也没有拿到学位就回来了。那时候我是带着一种非常强的好奇心,纽约当时2001年911刚结束,在那个环境中间观察媒体的生态。


大家回想那个年代的时候跟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爆发完全不一样。那时候911以后因特网泡沫刚刚破灭掉,资本市场跟今天相比是另一种局面。但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间,近距离地观察媒体的很多运作,我希望能够在美国这样一个资金流和资讯流交融的市场环境中找到一些灵感,一些回来以后可以参与国有媒体改革的灵感。



▲图为

吴晓鹏与黎瑞刚合影


当时我看到了财经资讯领域,像CNBC非常强,但后来知道CNBC不是单独的媒体,它属于一个数据集团,也就是道琼斯。这让我开始意识到数据和资讯之间拥有很重要的关系。当然那时候CNN还有一家财经频道CNN FN,今天已经消失了。


那时候还有另外一家对我来说很新鲜的机构,BLOOMBERG,当时它是做终端的,但也有电视和杂志。这让我意识到B2B的数据终端业务,也可以衍生出财经媒体业务,服务于专业人士,同时也服务于公众。


在美国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背后,整个市场驱动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媒体,数据开发业务和资讯采集业务相互之间的交融关系,这个当时在中国是没有的。


2002年我回到上海以后,开始接手SMG的工作,当时在SMG上海文广下面有两个跟财经相关的媒体,分别是东方人民广播电台财经频率和上海有线电视台财经频道,我觉得这两个可以做更多地协同,就把广播和电视合在一起了,推出了“第一财经”的品牌,一个是音频,一个是视频,共用一个品牌,资源共享。第二件事,我觉得也许可以多做一点探索和衍生,又推了一张《第一财经日报》,后来就办了《第一财经周刊》,这样就有了平面的报纸杂志,又有了电子媒体的广播和电视,形成了立体化的传播格局,而且日报和周刊是跨地域发行,解决了电视和广播的地域局限。




再后来,觉得专业财经频道还是有更大的市场需求,但还是上海区域媒体,还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觉得要跨地域的发展,所以又一度第一财经频道拿下了宁夏卫视,把宁夏卫视变成了财经频道。后来我也离开了上海文广,因为各种原因这个策略被调整了。


我们当时还有一些别的梦想,虽然半懂不懂,但觉得数据业务要做。我就找道琼斯谈,曾经一度第一财经还跟道琼斯发布了一些指数产品,是一个很初级的探索。这就是当时互联网还没有完全发育起来,我相信财经资讯一定是巨大的金矿,创造一种触达用户无缝连接的财经信息供应,这里面有巨大潜力。当然,无法回避的是,这些媒体的探索在进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时候,仍然有技术和体制上的局限。


在过去这两三年中间,我开始转移了一个平台,从上海文广的平台转移到了今天我所在的华人文化这样一个投资加运营的平台,专注于媒体和娱乐行业,同时也专注互联网,包括线下的机会。


在这个新平台上,我依然对财经资讯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一开始我的思维重点还是在如何布局和打造有影响力的财经专业媒体,这样就有了我们和《财新》杂志团队的合作。华人文化应该是在两三年前投资了财新杂志,包括财新网。我们希望能够投资一些有拥有专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媒体,带有意见领袖性质的品牌媒体。


但在这个过程中间,我始终跟团队讲,我们还能不能找到一些新的媒体形态,它的内容生成方式、传播方式,以及的接受方式都是全新的。凭着这样的逻辑走,在寻找投资标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华尔街见闻。




晓鹏讲得没错,我第一次跟晓鹏见面,是在我们一个狭小的会议室里,他拿着PPT跟我讲他们整体的运作和理念。当时我还不太了解他以前的背景,曾经在纽约做驻外记者,回来后和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开始创业。但是当时我已经下了这个App,成为他们的用户,关注他们。我开始意识到,这就是我们需要找到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应用,改变的不光是我们对资讯的移动及互动接收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很多产业的组织方式,改变了信息的采集和生成方式。很多信息、很多资源的组织方式,被移动互联网首先把你解构了,然后重新用一种新的分享方式再结构起来。


以前我所做的探索,都是基于传统媒体的基础设施上建立的信息结构方式。移动互联网把它解构,今天结构出来的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这种媒体形态不是一个简单说没有纸质就是新媒体,而是更重要的是媒体形态背后的信息组织方式、传播方式,以及用户的分享方式,形成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局,这才是新兴的未来的媒体。

 

应该说我们参与了华尔街见闻以后,我们跟晓鹏的团队经常有一些互动,我也非常关注,这也是我个人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资讯类App之一,基本每天都要看一些。不光他们的时效,最近这个阶段我发现他们在引导话语权上的能量和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


总结来说,我相信我个人对于这种资讯方式的不断演变的探索,也是代表了在过去十来年过程中间,整个中国的投资界,中国的媒体界等等各行各业追逐新技术、新趋势的一个缩影。我把这个经历跟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在这中间找到共鸣,我们也共同祝福华尔街见闻能够越做越好,我们永远相信,不管是怎么样媒体技术和渠道分享的进步,最后重要的是背后专业的团队提供专业的内容,让我们共同祝福华尔街见闻。谢谢! 



- The End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