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国际走势> 这个锅审计人不背,还给第一财经吧!

这个锅审计人不背,还给第一财经吧!

2022-07-18 21:48:39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财经大杂烩(审计财务人贴心助手)


首先说明,笔者乃一介草民,爱党爱国爱科学,支持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笔者不在体制内,只是作为同行想替体制内的审计人员说点什么。笔者非新闻专业出身,也不擅长码子,没啥文采,写得不好就呵呵而过吧。


第一财经


贵媒体作为国内极有影响力的媒体,本应坚持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原则。但是你们2016年6月2日关于《遭审计人员恐吓 不少科研人员想下海》的报道违背了这两个原则,实在让人失望,简直就是在“黑”审计人员。请问你们调查过事实的真相了吗,采访过所有当事人了吗?是不是只采纳了一方的观点?


你知道审计人员的力量有多单薄吗?


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会长余效明介绍,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近7万个,


可你知道审计人员创造的价值有多少呢?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共完成各类审计项目154万项,向司法机关移送经济案件线索287起。 同时,促进增收节支11860亿元;建议给予行政处分6008人,实际给予行政处分4706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有关责任人员有537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会长余效明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15年全球委员会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这一情况。


就这样一个渺小但却创造高价值的群体,你黑它,可谓“用心良苦啊”!


第一:危言耸听的标题来故意妖魔化审计和误导大众


这个标题真是够可以!请问“不少科研人员想下海”跟所谓的“遭审计人员恐吓”有直接因果关系吗?你将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情凑成一个标题,就是在误导大众,很容易让大众误解为:审计人员的恐吓导致不少科研人员想下海!平时标题党就算了,可你这是新闻报道,而且是涉及到极为严肃的话题(内部审计在许多组织包括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有其权威性),用这种方式实在是low啊!

 

第二:开篇就用未经证实但又骇人听闻的表述来诱导大众


报道中第一段是科研人员吴爽回忆:“‘把电脑打开,所有项目资料上缴。你的项目费用需要证据来解释清楚流向,否则将来要抓你。’审计人员说着”。如果吴爽的回忆100%属实且客观,审计人员的原话就是这么说的话,那么该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确实欠佳!不过,笔者得替广大审计人员澄清下,审计人员是无任何抓捕能力及权力的。可是记者这么开篇安排却有诱导之嫌,将普通的沟通不佳导致的矛盾或误会上升为人身威胁或恐吓!


第三:故意移花接木,诱导读者,将个案说成普遍的存在;或语文不过关且逻辑不行导致公众容易误解。


文中报道“吴爽的经历(笔者注:指所谓的吴爽被审计人员‘恐吓’),仅仅是科研领域各种问题的冰山一隅。。”


请问你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容易让部分人误解为“科研人员吴爽被‘恐吓’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个帽子挺大,审计人员戴不起啊!


第四:将无法保证客观和真实的牢骚写成了新闻

 

文中报道“而另一家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老王对本报称,一个项目工作人员只有七八个,但是审计人员却更多,审计成本太高,而且没有秩序,审计不规范,科学家天天要应付审计,没法集中精力搞科研工作。”

 

截止2014年底全国也就25万左右的内部审计人员,你觉得老王的话符合逻辑和常理吗?请问全国也才这么点人,能给你这么去覆盖?请问“天天”是多少天,365天,还是就每年被审计到的时候的那几天、十几天、几十天?笔者根据经验推断,更合理的逻辑是:该机构审计人员是对该项目进行抽查审计,项目任务重且时间有限,于是集中了比七八个更多的审计人员对该项目(项目可能持续时间较长,如一年、几年等)进行短期审计(可能几天、十几天、几十天,具体视项目难度而定),老王在这期间被天天“打扰”,于是发了这个牢骚。请问你们调查过事实的真相了吗?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吗?


第五,对科研报销的许多要求是财务/财政乃至上级的要求,跟审计人员有啥关系


文中报道“如果开了专家研讨会,要把每个专家在会上讲了什么,都写出来,才能报销给专家的劳务费,而且标准特别低,一天一个专家只有400元”,正规的组织里面,这种规定肯定不是审计人员设计,要么是财政或财务设计的,而财政或财务也是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去设计的,至于审计人员更多是负责检查该规定的执行。


笔者认为,风险无法完全消灭,只能降低,需要降低到多少取决于上层的风险接受度。报销肯定要有事实依据或证明,但是方式可以灵活以保障控制和效率的平衡!


400元金额过小,额外要求倒无必要。像研讨会有正常的合影和签到的吧,那直接把这个作为证明依据也行。100元调查感谢费要求“组织直接付款给被调研人及提供身份证”,也有一定道理,只是笔者承认“这么做挺费事费力”,是否值得还需权衡!从重要性角度考虑,审计人员不应当也通常不会过多关注这金额很小的400元或100元,除非整体的调查感谢费和专家研讨费很高。 


第六,以个案代替整体,混淆视听;只听一方意见,预设立场,未揭露本质和分析深层原因

 

你们的报道就选了两个人的口述,特别针对审计人员,借题发挥。烦请你们多做调研,兼听则明,立足事实和客观!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很多,产生的原因也很多,(具体详见各种媒体报道,我不是这领域专家就不分析了)但是也不能把过错主要推到审计人员身上!再怎么样,也轮不到审计人员去背这口锅!

 

再问一句:请问你们是真的想通过报道来还原真相、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吗?

 

一个普通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

2016年6月3日



审计的作用不可或缺,毕竟防治科研经费腐败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审计的目标也不只是预防和查处腐败,提高组织效率和效果也是目标!所以,建议体制内的各位审计同行,针对科研经费审计,除了关注表面上的合规(发票、单据、签字审批等),更要:


  • 关注本质和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科研项目成果是否实现,是否产生预期效益;比如关注是否存在经费腐败问题等。


  • 关注提高组织效率和效果的事项,如果财政或财务乃至上级制定的规则和流程要求等影响了科研管理,成本效益不划算,应当在审计报告中提示这一问题。


  • 不能将被审计对象一律视为敌人,可以假设但也要小心求证,要注意照顾被审计对象的情绪和感受,要懂得沟通的艺术!


(ps:目前标题已修改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第一财经报道原文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