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国际走势> 齐俊杰看财经:对银行业的一点思考!

齐俊杰看财经:对银行业的一点思考!

2022-02-24 04:45:27

齐俊杰看财经:

1. 招商银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网点基本只布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县级市很少布局,甚至一些省份的地级市也不布局。可以说,很多潜在客户都被招商银行“战略放弃”了。相反,私人银行业务却快速增长,2017年末已经大约有2万亿的规模,这相对于6万亿的总资产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这部分资产不是提供存款,就是进行投资,收一笔不菲的手续费,招行也无意在开网点上和布局广泛的四大行竞争,在我看来背后有两个逻辑:

(1)相信贫富差距不会缩小,少数人占有了大部分财富,布局富人比布局城市更好

(2)如果未来银行网点不会消失,那么就相信人口会往东部发达省份继续聚集;如果未来银行网点消失,渠道和服务线上化,那么早早地占领互联网渠道,做好app和网上银行(确实招行也是这样做的),并且让四大行本来引以为傲的护城河——网点和深入基层的人工服务,变成负资产。

2. 传统对公没落是什么?传统对公没落意思就是,许多公司,他们可以发债券,发股票,发优先股,等等,不必只有银行贷款一条路了。银行的优质客户少了,留下的大多都是劣质客户,当然不良率就上去了。

我们来想两个问题:

(1)公司拿到了钱,不可能自己现金拿着,必然要存银行,并且发生各种各样的交易活动,所以未来交易链金融,结算服务很有前途。

(2)公司的钱哪里来?从老百姓这里来,老百姓如果没那么多钱怎么办,那么大家就要慢慢改变习惯,逐渐将较少参与财富创造的存款,变成直接参与财富创造的股权,这是大众金融资产配置上的一个变化,也是必然要发生的变化,参考欧美等西方国家。现在还有很多家庭配置了房产,怎么将它们吸引至股权市场?那必然是要让房地产市场的赚钱效应消失,让股票市场的赚钱效应显现出来,赚钱的公司都跑外国去了,买不到怎么办?从这个角度理解3000亿,个人投资者优先的CDR是不是也挺有意思的呢?

我们再来想两个问题,

(1)谁想借钱?传统对公的优质公司已经不需要借钱了,只剩下鸡肋小微,能做好也是相当好,但是难度大,要下功夫(参考富国银行)。参考一下欧美发达的信用卡体系,以后借钱的主流是消费贷款,个人贷款,做精零售一定有前途。不要指望零售贷款的质量一定会非常好,从招行的数据看,零售贷款不良率除了开了挂的房贷,其它也是1%左右,如果不加以风险控制,零售贷款也会成为爆雷的不良资产,这一部分依然是,谁能先抢到优质客户谁能赢,剩下的劣质个人信贷,也和没落后的传统对公一样有毒。

(2)银行还能做什么?帮助公司发债,发股票(资金中介服务,只是这个"中介"太宽了,抢了券商的饭碗),收中介费,还有就是银行直接投资股票,做投行,但投行与商业银行的风险隔离是全世界银行都做不好的事情。

3. 银行在最基本的服务类别上确实是同质化的,存取款,信用卡,发贷款,所有银行都能完成这些事情,但银行管理层是高度差异化的,这已经能从这几年的经营中看出来,民生的小微,浦发的对公,兴业的同业,招行的零售,每一家管理层发力的点都不一样,每一家管理层都认为他们发力的点是有巨大的需求的。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为什么招行能获得那么多的低息负债,我觉得是因为招行为零售客户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形成了客户粘性,增加了客户的交易频率,那么客户必然会把很多要使用的活期钱存在账面上,愿意把自己的一部分钱给银行赚,这是一种为服务支付的“溢价”,而有一些银行要高息拉存款,要么是他们的服务不支持客户提供“溢价”(服务水平,服务效率的差异),一方面是管理层管理理念的差异。管理层很重要,激励机制很重要,企业文化很重要,服务类别虽然是同质化的,但是着重点可以不同,服务质量可以不同,服务多样性可以不同,效率可以不同。服务以及管理层的理念既可以导致资产端的差异,也可以导致负债端的差异,那么哪个更重要一些呢?我举个例子,假如我的股票账户必须要融资两倍并且买满,我是应该先考虑我能多赚钱还是要考虑会不会亏光?当然银行的经营和股票有很大不一样,现实里银行的杠杆率也远远大于两倍,但是我只是打一个比方,有时候风险是致命的。资产端的优势很可能会均值回归(除非付出了一定服务),但负债端的优势是可以维持的(确实提供了某种服务)。当然,那些相信自家银行资产端优势可以维持的银粉也可以问问自己,自家银行在资产端提供了什么服务或者创造了什么价值,使得资产收益率可以高于他行。

4. 前些日子熊猫讨论房地产长期收益率低于股票长期收益率的回帖下面,我看到一个回帖这样说“也可以反着看,认为土地要素在创造财富中的成分在下降,越来越不重要”,那么我的问题是,银行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提供了什么要素?它的成分会不会下降?大家都喜欢轻资产公司比如“喜诗糖果”的品牌效应,那么银行这样的“重资产”公司会不会价值毁灭?银行有什么无形资产?这个问题我一时半会儿还没想明白,但是可以提一点想法,银行立行的基石是信用,银行买入了公司提供的“信用”,用资金支持作为交换,进行生产。同样的事情也可以发生在个人身上,我大致认为,“信用”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查了查美国的数据,银行业对GDP的贡献一直稳定在7%左右。



友情链接